编辑“
皮格马利翁效应
”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Refimprove|time=2023-02-01T15:14:45+00:00}} {{noteTA |T=zh-cn:皮格马利翁效应;zh-hk:比馬龍效應;zh-tw:比馬龍效應; |1=zh-cn:皮格马利翁效应;zh-hk:比馬龍效應;zh-tw:比馬龍效應; |2=zh-cn:皮格马利翁;zh-hk:比馬龍;zh-tw:比馬龍; }} '''皮格马利翁效应'''(英語:Pygmalion effect)或'''羅森塔爾效應'''(英語:Rosenthal effect)是一種心理現象,在這種現象中,高期望會導致特定領域的績效提高。<ref name="Mitchell">{{cite book|last1=Mitchell|first1=Terence R.|last2=Daniels|first2=Denise|editor-last=Walter C. Borman|editor2=Daniel R. Ilgen|editor3=Richard J. Klimoski|title=Handbook of Psychology (volume 12)|publisher=John Wiley & Sons, Inc.|date=2003|pages=229|chapter=Motivation|isbn=0-471-38408-9}}</ref> 這種效果以希臘神話中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命名,皮格马利翁是一位雕塑家,他愛上了自己雕刻的雕像,或以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的名字命名。羅森塔爾和{{link-en|萊諾爾·F·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他們的書中將這一想法應用於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從而影響學生的表現,這種觀點由於其他研究結果而失去了[[信度|可信度]]。<ref name="#1">{{cite journal|title=Magnitude of teacher expectancy effects on pupil IQ as a function of the credibility of expectancy induction: A synthesis of findings from 18 experiments|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im_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_1984-02_76_1/page/85|first1=Stephen W.|journal=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doi=10.1037/0022-0663.76.1.85|year=1984|volume=76|pages=85–97|last1=Raudenbush}}</ref>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認為,高期望會導致更好的表現,而低期望會導致更糟<ref name="Mitchell" />,這兩種影響都會導致[[自證預言|自我實現的預言]]。根據皮格马利翁效應,期望的目標內化了他們的積極標籤,而那些擁有積極標籤的人也相應地成功了;在低期望的情況下,類似的過程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皮格马利翁效應背後的想法是,提高領導者對追隨者績效的期望將導致更好的追隨者績效。在社會學中,這種影響經常被引用到教育和社會階層方面。 ==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 美国心理学家[[羅伯特·羅森塔爾]],与{{link-en|萊諾爾·F·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雅各布森}}對皮格马利翁效應做篇幅的發表和討論<ref>Rosenthal, Robert & Jacobson, Lenore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1992).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Irvington</ref>。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假使[[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也正是因为罗森塔尔对该效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自证预言|罗森塔尔效应]]”。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觀察者期望效應]],在真實生活中,被觀察者無察覺的情況下給與期望,並觀察結果。羅森塔爾斷言這樣的期望可以實質上去影響並且完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在這個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聪明的汉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在后来的时间里,由于大部分老师都知道了实验的真相与结果,罗森塔尔的实验也因此经常会失败。这并不妨碍我们观察。在大部分学校中,教师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有更低的期望。从进入学校开始,教师就会不自觉对与自己相似、长得较高的学生、看起来乖巧的学生带有好感。大部分学校裡的成绩好与成绩不好同样可以作为罗森塔尔效应的依据。 == 對比馬龍效應的批評 == 教育心理學家 Robert L. Thorndike 描述了該研究的問題。 該研究的問題在於用於評估兒童智商分數的工具存在嚴重缺陷。<ref name="Thorndike">Thorndike, R.L. (1968). Reviewed work: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by Robert Rosenthal and Lenore Jacobs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5''(4), 708–711.</ref> 一個普通班級的孩子的平均推理智商得分在智障範圍內,這在花園式學校的普通班級中極不可能出現。 最後,Thorndike 得出結論,該發現毫無價值。 智商分數從智障範圍的上升更有可能是向[[均值回歸]]的結果,而不是教師的期望。 此外,Stephen Raudenbush 進行的一項[[元分析|薈萃分析]]表明,當教師認識他們的學生兩週後,之前的預期誘導效應幾乎降為零。<ref name="#1"/> == 學生對教師的看法 == 教師的行為等,會反映出學生對他們的投射。 Jenkins 和 Deno(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將教師提交給一個班級的孩子,這些孩子要麼被告知要專心聽課,要麽不專心聽老師講課。他們發現,處於專心狀態的教師對他們的教學技能的評價更高。<ref>{{cite journal|title=Influence of student behavior on teacher's self-evaluation|first1=Joseph R.|last2=Deno|first2=Stanley L.|journal=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issue=6, Pt.1|doi=10.1037/h0028495|year=1969|volume=60|pages=439–442|last1=Jenkins}}</ref> Herrell(1971年)的類似發現表明,當教師預先認定教室的氣氛為熱烈或冷淡時,教師會開始傾向於他們的預設情況。<ref>{{cite journal|title=Galatea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 Expectations Affect Teacher Behavior|author=Herrell, James M.|url=http://eric.ed.gov/?id=ED056331|date=April 1971|journal=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issue=6(Pt. 2)|pages=521–522|access-date=2021-12-09|archive-date=2016-04-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7165229/http://eric.ed.gov/?id=ED056331|dead-url=no}}</ref> 為了進一步推進這一概念,Klein(1971年)進行了類似的研究,教師仍然不知道課堂的任何先決條件,但課堂上滿是同伴,他們被指示在講座期間採取不同的行動。 “Klein 在報告中表示,學生在自然條件和積極條件下的行為幾乎沒有區別。”<ref name="Good 1974 276–2772">{{cite book|last=Good|first=Jere E. Brophy, Thomas L.|title=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year=1974|publisher=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location=London|isbn=0-03-085749-X|pages=276–277}}</ref> 在一項旨在消除[[霍桑效應]]之類的更具[[观察性研究|觀察性]]的研究中,Oppenlander(1969年)對一所根據此類標準跟踪和組織學生的學校的六年級最高和最低 20% 的學生進行了研究。<ref name="Good 1974 276–277">{{cite book|last=Good|first=Jere E. Brophy, Thomas L.|title=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year=1974|publisher=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location=London|isbn=0-03-085749-X|pages=276–277}}</ref> == 在工作場所 == 領導者對下屬的期望可能會改變領導行為。 向員工表達的這種行為會影響員工的行為,從而有利於領導者的期望。<ref name="Bezuijen">{{cite journal|title=Pygmalion and Employee Learning: The Role of Leader Behaviors|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im_journal-of-management_2009-10_35_5/page/1248|first1=Xander M.|last2=van den Berg|first2=Peter T.|journal=Journal of Management|issue=5|doi=10.1177/0149206308329966|year=2009|volume=35|pages=1248–1267|last3=van Dam|first3=Karen|last4=Thierry|first4=Henk|last1=Bezuijen|s2cid=144639156}}</ref> 員工參與學習活動越多,對領導者的期望就越高。 反過來,員工參與更多的學習行為。 領導者會表現出更多的領導行為,如領導與成員之間的交流(信任、尊重、義務等),設定具體的目標,為員工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給予員工回饋。 這些因素是由羅森塔爾的皮格马利翁效應模型帶來的。<ref name="Bezuijen" /> == 相關條目 == * [[自證預言]] * [[霍桑效應]] * [[安慰劑效應]] * [[受試者期望效應]] * [[觀察者期望效應]] * [[雙盲]] * [[罗森汉恩实验]] * [[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 == 參考資料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div> == 外部連結 == * Jussim, L. and Harber, KD (2005) "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Knows and Unknowns, Resolved and Unresolved Controvers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9(2), 131-155. * [http://www.aftau.org/site/News2?page=NewsArticle&id=6927 皮格马利翁效應在銀行、學校、軍隊] {{Wayback|url=http://www.aftau.org/site/News2?page=NewsArticle&id=6927 |date=20090212155220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Wl_MZc1cTU 皮格马利翁效應影片 - Youtube.com] {{Wayback|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9Wl_MZc1cTU |date=20210124031500 }}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心理學]] [[Category:教育]]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Ambox
(
编辑
)
Template:Authority control
(
编辑
)
Template:Cite book
(
编辑
)
Template:Cite journal
(
编辑
)
Template:Internal link helper/en
(
编辑
)
Template:Link-en
(
编辑
)
Template:Mbox
(
编辑
)
Template:NoteTA
(
编辑
)
Template:Refimprove
(
编辑
)
Template:Template error
(
编辑
)
Template:Template error/core
(
编辑
)
Template:Template error/date
(
编辑
)
Template:Template error/time
(
编辑
)
Template:Wayback
(
编辑
)
Module:Arguments
(
编辑
)
Module:Authority control
(
编辑
)
Module:Category handler
(
编辑
)
Module:Category handler/blacklist
(
编辑
)
Module:Category handler/config
(
编辑
)
Module:Category handler/data
(
编辑
)
Module:Category handler/shared
(
编辑
)
Module: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COinS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Error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Identifiers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Language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Links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People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Utilities
(
编辑
)
Module:Citation/CS1/Whitelist
(
编辑
)
Module:Crc32lua
(
编辑
)
Module:I18n
(
编辑
)
Module:Ilh
(
编辑
)
Module:Ilh/data
(
编辑
)
Module:Lan
(
编辑
)
Module:Message box
(
编辑
)
Module:Message box/configuration
(
编辑
)
Module:Namespace detect/config
(
编辑
)
Module:Namespace detect/data
(
编辑
)
Module:No globals
(
编辑
)
Module:NoteTA
(
编辑
)
Module:ResolveEntityId
(
编辑
)
Module:Wikidata
(
编辑
)
Module:Wikidata-i18n
(
编辑
)
Module:WikitextLC
(
编辑
)
Module:Yesno
(
编辑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