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陰謀論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修辭== 陰謀論的修辭利用了几个重要的[[認知偏誤]],比如{{link-en|比例性偏誤|proportionality bias}}、{{link-en|歸因偏誤|attribution bias}}、[[確認偏誤]]<ref name="Thresher-Andrews2013"/>。最成功的阴谋论能吸引各界市民支持,致使宗教界、新聞界、政治界都有人信奉之。提倡者不一定真的相信該套陰謀論,反而有可能希望藉著陰謀論獲得公眾認可。部分阴谋论運用了[[訴諸情感]]的修辞策略,藉此说服一部分公众<ref name="Goertzel2010"/>。 大多阴谋论都聚焦於知识的空白或含糊之處,然後藉此辯稱事情之所以是這樣,唯一的答案就是[[訴諸無知|背後有人在密謀]]<ref name="Brotherton2013"/>。凡是能直接支持其主张的证据,質量一般都十分低下。例如阴谋论往往以目击者的证词作佐證,不過它本身並不可靠,而且忽視了對證據的客觀分析<ref name="Brotherton2013"/>。 阴谋论欠缺[[可证伪性]],並靠著[[循環論證]]強化論點:不論是反對陰謀論的證據,還是實質證據欠奉,都能被陰謀論者視為支持其想法的證據<ref name="Byford" /><ref name="Keeley1999"/>,致使其成為了信念問題,並不能夠證明或反駁<ref name="Barkun2003"/><ref name="Barkun2011"/>。阴谋论的认识策略稱為「級聯邏輯」:每當一項新證據出現時,阴谋论支持者都會宣稱這是另外一些人為隠藏真相而故意設好的「偽證據」,以此批評其本身不足以採信<ref name="Goertzel2010"/><ref name="Brotherton2013"/>。任何与阴谋论相悖的信息,都会被視為阴谋者發放的假消息<ref name="Douglas 538–542"/>。同样,若缺乏直接支持阴谋论主张的证据,支持者則會把之視為「沈默的陰謀」;支持者把其他人没有发现或揭露任何阴谋的事实解作这些人就是阴谋的一部分,而不考慮到這可能是因為事件背後沒有陰謀<ref name="Thresher-Andrews2013"/><ref name="Brotherton2013"/>。这种策略让阴谋论与中立的证据分析绝缘,使其无法受到质疑或纠正——這點稱為「认识上的自我绝缘」<ref name="Thresher-Andrews2013"/><ref name="Brotherton2013"/>。 阴谋论支持者能從媒體的[[虚假平衡]]報導獲益。他们可能会宣称自己提出的是正當的替代觀點,故应予以同樣時間或篇幅讓其論證自身的觀點。比如提倡[[智能设计]]的教授爭論運動經常稱科學家密謀打壓其觀點。如果他们成功找到一個以辯論形式表達自身觀點的平台,那麼他们就会執著於在修辭上[[訴諸人身]],攻击主流说法對其的批評,同時忽略自身立場有何缺點<ref name="Goertzel2010"/>。 阴谋论的典型做法就是对当局的任何行动或声明提出质疑,哪怕自身理由多麽薄弱也好。然后采用双重标准去評價當局的答复,如果不能立即作出令阴谋论者满意的答复,即會說這證明了背後有陰謀。答复中的任何细微错误都會一再強調,同時寬待支持陰謀論的論點<ref name="Goertzel2010"/>。 在科学领域,阴谋论者可能会认为一個[[科学理论]]可透過一點其所認定的缺陷來推翻,即使他們所說的事件極為罕見。此外,无视陰謀論支持者的宣稱,或對之進行反駁,都能被他們視為證明有陰謀的證據<ref name="Goertzel2010"/>。其他阴谋论者的论点未必建基於科学;例如很多反對者在批評[[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時,都把焦點落在起草程序上。具体而言,他們會宣稱部分程序反映了压迫异议者的阴谋,成功地将公众讨论从科学帶開<ref name="Goertzel2010"/>。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