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批評 == {{see also|DSM的骗局}} 自從DSM-III的多軸向系統發展以來,在於序言中不斷地提及「特異性」(specify),並且強調互斥原則,然而許多疾病往往是共病性的。台灣精神科教授沈武典在其著作《臨床精神藥物學》多次改版中不斷強調憂鬱症以及焦慮症是不可分開的,尤其隨著精神藥物學的實證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抗憂鬱劑從早期[[三環抗憂鬱劑]]、[[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甚至最新[[抗精神病劑]]如Aripiprazole等藥物研究發現上述抗憂鬱症藥物都有抗焦慮效果,而往往憂鬱症的前驅症狀也是呈現焦慮症狀的表現。某些過多的分類可以透過相同的心理治療或是藥物治療而達到治癒效果,使得一些疾患診斷分類略牽強。 雖然這本手冊受到[[心理學家]]與[[精神病學家]]的廣泛接受,但是所列出的精神疾病列表也備受其它相關衛生人員爭議,而過去編制中包含政客、[[婦女團體]]、[[社會運動]]、[[宗教學者]]要求納入或排除某些診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手冊第二版(DSM-II)第六刷之前,同性戀被列為精神疾病的一種,但從20世紀中期開始,大量的研究反轉了「[[同性戀]]是病」的觀念<ref>Hooker EA (1957). The adjustment of the male overt homosexual. Journal of Projective Techniques, 21, 18-31.</ref>,作為科學的專業組織,[[美國精神醫學會]](APA)自然不能無視越來越多且證據力強的科學證據支持同性戀不是病的事實,於是在1973年將同性戀的診斷去除,僅保留「自我感到痛苦的同性戀者」(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到了1987年,也就是DSM的第三版修訂版(DSM-III-R),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這個診斷也被正式移除,宣告了DSM對於同性戀三十多年的誤解終於平反。<ref>王秀雲。〈裡應外合:同志與精神醫療史〉。游美惠、蘇芊玲、卓耕宇(主編)(2013)。《揚帆深水--教師性別意識培力讀本》。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精選文章專輯III,教育部出版。</ref> APA當時移除同性戀診斷的過程,是APA的命名委員會(Nomenclature Committee)蒐集分析大量科學證據後做出的提案,此提案先經過了APA各個委員會及數個審議機構的審查後通過、再交由APA的理監事會於1973年12月做出最後同意的決定。雖然一切是經由正規而嚴謹的過程來完成,但當年的精神分析社群中有一些精神科醫師對於APA理監事會的決定感到不滿、極力抗議,因此最後要求APA舉行全部會員的公投,最後在超過一萬名APA會員的投票下,過半數的會員贊同理監事會的決議。因此同性戀去病化的歷程才終於塵埃落定。<ref>{{Cite web |url=http://lgbtsciencedigest.blogspot.tw/2017/03/1973.html |title=顏正芳,徐志雲: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73年將同性戀去病化的來龍去脈 |accessdate=2017-03-05 |archive-date=2017-03-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6035553/http://lgbtsciencedigest.blogspot.tw/2017/03/1973.html |dead-url=no }}</ref><ref>Drescher J (2015). Out of DSM: depathologizing homosexuality. Behavioral Sciences, 5, 565-575. doi:10.3390/bs5040565 </ref> 除此之外,Peterson(2004)著作之《變態心理學》描述女性主義治療法幾乎反對DSM-IV的功能,並且認為這是白人醫師建構出來的產物,她們發現DSM-IV裡面有許多疾病記載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而認為這是社會建構下的疾病,如[[邊緣性人格疾患]]、[[自戀型人格疾患]]、以及[[戲劇型人格疾患]]被診斷為女性的機率往往高於男性,甚至在DSM-IV本文裡也記載邊緣性人格疾患被診斷為女性高達75%。然而針對實證性研究且高信度的[[女性經前不悅症]]以及[[產後憂鬱症]]亦屢次遭女性團體阻止。而許多「變態心理學」的教科書本亦指出,某些精神違常的診斷容易被人們對[[性別角色]]的期待所影響。也就是說,在診斷的判準提及性別的情況下,臨床醫師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診斷女人與男人的行為,如Garb(1997)年認為,對於社會性攻擊行為而被確診為人格疾患中,男性較容易被診斷為[[反社會性人格疾患]]而女性則較容易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疾患。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