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先天与后天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決定論==== {{See also|社會決定論}} 在1970至80年代先天與後天的爭論達到最高峰時,這類的爭論往往變成意識形態間的爭論。在1984年出版的《不在我們的基因中:生物、意識形態及人性》(Not in Our Genes: Biology, Ideology and Human Nature)一書中,理查德·李文丁(Richard Lewontin)、史蒂文·羅斯(Steven Peter Russell Rose)和[[利昂·卡敏]]三人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指稱「科學是布爾喬亞意識形態的最終背書者……如果遺傳決定論是階級鬥爭的武器,納大學就是武器工廠,而其教師和研究員就是這些武器的工程師、設計者和產品生產工人。」他們藉此將爭論的焦點,給從「可遺傳特質是否存在」這點,給轉移到「在政治與道德上是否該承認這類特質存在」之上,這些作者拒絕這種承認,並要求說不論這類的特質是否存在,在政治和道德的討論上,演化的傾向應該被丟開。<ref>Kohn, A. (2008) ''The Brighter Side of Human Nature''. Basic Books. {{ISBN|078672465X}}</ref>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