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道德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近代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争议 ====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界开始了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提倡新的道德规范。后来由[[李大钊]]创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更彻底的批判。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右翼势力则坚持以中国传统道德为正宗。 大多数的古代国家都以[[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而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德治国”。儒家素倡德主刑辅,因为道德教化可以“防患未然”,比严刑峻法更有利于社会稳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认为,这也有利于消磨被剥削阶级的斗志,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学派看来,儒家重义轻利,例如宋明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把人民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说成了“人欲”,于是也就严重地压抑了人们的权利观念。该学派坚称,统治者许多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为所欲为,但同时又要求人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义灭亲”,就算牺牲生命或残杀亲人也要遵守符合统治者利益的仁义道德。 该学派还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特点是把宗法观点和皇权至上合二为一,也就是让皇权统治和家长制统治互相呼应,强调子女必须要严守“孝道”,绝对服从家长的命令,而皇帝则被视为全国的君父,全体国民都必须绝对服从他;而孝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忠君的感情,以期移孝作忠。历史上,忠孝不能两全时要以忠君为上,必要时“大义灭亲”。 該學派並人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忠孝节义”四个字,但傳統道德與中國人的實際道德認知有所差異,其內容大致如下: * '''忠:'''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NoteTag|“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習語]],今日很難找到典自何處。但有不少類似的名言,如: * [[清朝|清]]初[[魏禧]]說:「'''父母欲以[[非禮]]殺子,子不當怨。蓋我本無身,因父母而後有;殺之不過與未生一樣。'''」 * 《[[西游记]]》中,[[猪八戒|豬悟能]]就對唐僧說過,“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 * [[明朝]]小说家[[许仲琳]]在《[[封神演义]]》第二十二回“西伯侯文王吐子”写道:文王听而不悦曰:“孤以二卿为忠义之士,西土赖之以安,今日出不忠之言,是先自处于不赦之地,而尚敢言报怨灭雠之语!天子乃万国之元首,纵君有过,臣且不敢言,尚敢正君之过。纵父有失,子亦不敢语,况敢正父之失。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为人臣子,先以忠孝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昌因直谏于君,君故囚昌于羑里,虽有七载之困苦,是吾愆尤,怎敢怨君,归善于己。古语有云;‘君子见难而不避,惟天命是从。’今昌感皇上之恩,爵赐文王,荣归西土,孤正当早晚祈祝当今,但愿八方宁息兵燹,万民安阜乐业,方是为人臣之道。从今二卿切不可逆理悖伦,遗讥万世,岂仁人君子之所言也!”}}」,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該學派認為原本中國人的認知應為:「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ref>《[[白虎通義]]·三纲六纪篇》</ref>。」當君主不適任時應予以推翻。 * '''孝:'''子女必须绝对服从家长:「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家长殴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該學派認為原本中國人的認知應為:「阿意曲從,陷亲不義,一不孝也<ref>[[赵岐]]:《[[十三经注疏]]》</ref>。」父母有過錯,而子女不提醒勸戒是陷父母於不義,並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 '''節:'''[[中国传统社会]]中仅片面要求女性[[守贞]]、从一而终,男人则可以三妻四妾,該學派認為原本中國人的認為「三妻四妾,人慾也<ref>《[[朱子语类]]》</ref>。」是不應該的。並且男女均遵从[[包办婚姻|婚姻包办]],卻只有男性有[[七出|离婚权利]]也是不應該的。 * '''義:'''指被统治者必须誓死服从道德规范,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必须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的生命。該學派認為原本中國人的認知應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ref>《[[六韬]]》</ref>。」義是從天下之志,與統治者無關。 [[鲁迅]]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阐述了他对封建道德的本质的理解,即所谓的“吃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中國大陸]]學者陳鐵健、黃道炫認為,道德和政治根本不相容<ref name=文化>{{cite book |authors=陳鐵健、黃道炫 |title=《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92 }}</ref>{{rp|96}}。在封建統治者心目中,政治就是道德;在實際運作中,政治高於道德,道德自主被閹割,為政治權勢遮羞<ref name=文化/>{{rp|96}}。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