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道德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 四維八德 ===== {{Main|四维八德}} *'''四維:'''禮、義、廉、恥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四維最早載于《[[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原有的八德為[[宋代]]提出,包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增加了「孝」、「悌」、「忠」、「信」,到了現代,梁啓超等[[維新派]],試圖以「孝、悌、忠、信」這「四德」為基礎,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華,建構中國新道德。最後[[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愛]]、[[信]]、[[义|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傑作。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提及:「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ref>孫文《三民主義》,[[台北]],[[正中书局|正中書局]],1978年重排初版。</ref>」 ===== 三綱五常 ===== {{Main|三纲五常}} *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五常:'''仁、義、禮、智、信 三綱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起源於先王之學,經「思孟」「[[五德終始說|五行]]」闡發,歷經[[汉朝|漢朝]],並盛行於[[宋朝|宋]]、[[明]]、[[清]]三代。'''三綱'''指三種儒家認定的[[人道|倫理]]關係的原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五種儒家認定的[[人伦|人倫]]關係的原則:[[仁]]、[[义|義]]、[[礼|禮]]、[[智]]、信。五常與三綱和稱「三綱五常」 [[漢章帝]][[建初 (东汉)|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ref>{{Cite web |url=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6lh/1148769.htm |title=李漢秋委員發言:弘揚仁義禮智信 |access-date=2008-11-13 |archive-date=2020-03-3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31141928/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6lh/1148769.htm |dead-url=no }}</ref>。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兩者,其餘的忠、孝、禮、樂等都失去了意義。「仁」為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也論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其他還包含:《[[白虎通]]》中記載「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中記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在儒家文化中,仁、義相比於其他價值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s:原道|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 '''仁:'''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 '''義:'''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忠孝節義 ===== 忠孝節義又稱四字,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于[[夏]],「夏道尚忠,複尚孝」。 '''忠:'''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禮記]]·表記》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係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ref name="中國文化史13">[[柳翼謀]]:《中國文化史》「第十三章:忠孝之興」</ref>。 '''孝:'''《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係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辈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ref name="中國文化史13" />。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 三達德 ===== ;{{Main|中庸}} 三達德即:智、仁、勇,出自《[[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是儒者培養個人學養,做學問的目標。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的地步。 ===== 慾望論 ===== 與縱欲、禁欲和天理欲求相關的論述也存在於中國文化中,在[[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欲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欲,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8-10/26/content_16668288.htm |title=「存天理,滅人欲」誤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access-date=2008-11-13 |archive-date=2020-08-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01115431/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8-10/26/content_16668288.htm |dead-url=no }}</ref>。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