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社会心理学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精神分析 ==== {{See|精神分析学}} 约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只关注个体的内部因素{{NoteTag|1=如:[[力比多|性因素]]和[[无意识]]等。}}对个体心理特质的影响<ref>{{Cite book |title=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hortintroductio0000milt_2edi |last=Milton |first=Jane |publisher=SAGE Publications Ltd. |year=2011 |isbn=978-0857020598 |pages=[https://archive.org/details/shortintroductio0000milt_2edi/page/27 27] |language=en}}</ref>。20世纪30年代以后,后弗洛伊德主义者{{NoteTag|1=即[[#新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学派]]。}}开始更为关注[[意识]]和[[#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特质{{NoteTag|1=如:[[#自我|自我]]和[[人格]]等。}}的影响<ref name="PKU"/>{{Rp|10-11}}<ref name="BNU">{{Cite book |title=普通心理学 |publishe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year=2019 |isbn=978-7-303-23687-9 |language=zh-cn}}</ref>{{Rp|30-34}}。 ===== 古典精神分析 ===== 约1889年,[[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NoteTag|1=即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其将个体心理特质的发展归因于内部因素{{NoteTag|1=主要是[[力比多]]和[[无意识]]。}}的影响,并忽视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此时个体心理特质的发展被看作是一个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体系<ref name="PKU"/>{{Rp|10}}。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继承并发展了古典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无意识]]理论。其将无意识分为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更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古典精神分析学派逐渐向新精神分析学派过渡<ref name="PKU"/>{{Rp|10}}。 ===== 新精神分析 ===== 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包含一种社会文化学派,其观点明确指出了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特质{{NoteTag|1=如:人格。}}发展的影响。支持者主要有以下三人:<ref name="PKU"/>{{Rp|10-11}} * [[德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决定了人格的发展趋势; *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认为:社会影响对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应该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待人格的发展过程; * 美国心理学家{{link-en|阿布拉姆·卡迪纳|Abram Kardiner|阿布拉姆·卡迪纳}}认为:社会文化的变化为检验和发展人格理论提供了支持,应该用文化材料来说明人格的发展过程。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