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方案評估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方案評估的重要概念 == === 過程評估 === 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與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監測與評估(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的概念近似,其主要目的皆在透過即時追蹤或檢視方案執行的過程與相關產出,以確保依照先前方案所設定的計畫目標與期望效益,並循著在具監測功能系統的架構中持續進行下去與完成。因此,方案過程的監測與評估是非常重要的,這攸關一個方案的成敗。過程評估的量化與質化的方式,包括服務人數或人次統計、使用率、問題或資源分析、會議或團體的記錄、個案晤談記錄、成本分析、工作日誌等。<ref name="ref7">{{cite book |last= Lewis |first= Judith A. |coauthors= Michael D. Lewis, Judy A. Daniels, Michael J. D’Andrea|title= '' Community Counseling: Empowerment Strategies for a Diverse Society '' |publisher=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year= 2003 |isbn= 0-534-50626-7 }}</ref><ref>{{cite book |last= Rudkin |first= Jennifer Kofkin |title= ''Community psychology: Guiding principles and orienting concepts'' |url= https://archive.org/details/communitypsychol0000rudk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year= 2003 |isbn= 0-13-089903-8 }}</ref><ref>{{cite book |last= Gladding |first= Samuel T. |coauthors= Deborah W. Newsome|title= '' Community and Agency Counseling '' |url= https://archive.org/details/communityagencyc00glad |publisher= Pearson Education] |year= 2004 |isbn= 0-13-093312-0 }}</ref><ref name="ref6" /> === 結果評估 === 結果評估(outcome evaluation)與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evaluation)、績效評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的概念接近,通常指在方案執行完畢之後(也可能是期程之中某個階段完成)的時間點,透過量化或質化的方法來評價方案是否已達到原先設定的計畫目標與期望效果。結果評估的測量方法有[[實驗設計]]與準實驗設計兩種類型,包括人員訪談、自我報告、滿意度、前後測比較、個案研究、[[行動研究]]、隨機對照驗證(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等。<ref name="ref7" /><ref >{{cite book |last= Dalton |first= James H. |coauthors= Maurice J. Elias, Abraham Wandersman|title= ''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publisher=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year= 2007 |isbn= 0-534-63454-0 }}</ref><ref name="ref6" /> === 影響評估 === 影響評估(impact evaluation)是最具耗時費力與技術難度的評估工作,其指在方案結束一段時間之後,再來評估原先方案設定的最終正向結果或長期的影響程度。例如方案標的對象的快樂幸福感是否持續惡化或有具體提昇,另外發生率(incidence)或盛行率(prevalence)也是常用來評估各類[[初級預防]]方案長期影響的客觀指標,其他非量化的資料亦可提供影響評估佐證,如醫療記錄、健康檢查報告、學校成績單、考試榜單等。為了確認標的對象的正向改變與相關影響是受到方案介入所致,最好能使用[[實驗設計]]的方式(實驗組與對照組)來證明,受試樣本數不能太少且需隨機的抽樣過程。目前,有[[因果推斷]]的新策略,包含因果歸因(causal attribution)與因果貢獻(causal contribution)兩種。<ref name="ref7" /><ref name="ref5" /><ref name="ref6" />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