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創傷及壓力相關疾患 ===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在包含在「創傷及壓力相關疾患」並且跟強迫性疾患一樣從「焦慮性疾患」獨立出來,除此之外,除了診斷準則B、C、D外,另外再添加行為上的症狀,如創傷後壓力疾患試圖改變診斷準則;對於6歲以下的診斷準則也獨立出來放在此項目。而個體對於急性壓力症候群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壓力源之主觀反應亦改變或取消。 * 這個項目分類主要是暴露於創傷或災難性事件,並強調和焦慮性疾患、強迫性疾患及解離性疾患之間密切的關連。 * 過去有兩個亞型被納入此項目並且形成新的疾患︰「反應性依戀疾患」(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及「去抑制型社會參與疾患」(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 * 適應性疾患被移到該分類的壓力-反應症候群項目裡。 新增的疾患包括︰ * 313.89 反應型依戀疾患(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指出生的嬰兒或是孩子於童年早期時雖然被認為能夠形成選擇性依附,然而並沒有從照顧者身上得到舒適、或保護或其他相關養育之依附,且當照顧者提供照顧時無法充分反應回饋(註明若屬︰至少持久至12個月以上)。 註明最近的嚴重性(Specify current severity)︰ * 313.89 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與相對的陌生孩子比較,該患者表現出過度不適當的行為模式於熟悉環境的和文化上,且已經嚴重違反社會邊界(註明若屬︰至少持久至12個月以上)。 * 309.81 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在此疾患中另外再分出6歲或更年輕的小孩子。註明是否︰ 伴隨解離性症狀 *自我消失感/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去現實化(Derealization) 註明若屬︰伴隨延遲性表達(完整準則為經歷創傷事件後在六個月以內並沒有表現出症狀) * 308.3 [[急性壓力疾患]] * [[適應障礙]] 註明是否︰ *309.0 伴隨憂鬱的心情 *309.24伴隨焦慮 *309.28伴隨混和焦慮和憂鬱情緒 *309.3 伴隨行為障礙 *309.4 伴隨混合情緒和行為障礙 *309.9 未註明 * 309.89 其它註明之創傷及壓力相關疾患 * 309.9 未註明之創傷及壓力相關疾患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