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心理學年表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十八世紀 == * 西元1701 年 – [[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發表「連續性原理」,並應用在心理學,成為第一個假設有無意識心靈的人;他還介紹了閾值的概念。<ref name="google">{{cite book|title=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author=Hergenhahn, B.|date=2008|publisher=Cengage Learning|isbn=9780495506218|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iZwXnfYAo3oC|page=189|access-date=17 October 2014|archive-date=4 March 20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04113107/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iZwXnfYAo3oC|url-status=live}}</ref> * 西元1710 年—[[乔治·柏克莱|喬治·柏克萊]] 發表《人類知識原理》,主張外在世界完全由思想組成。 * 西元1732 年—[[克里斯蒂安·沃爾夫]] 出版《經驗心理學》,並在1734 年出版了《理性心理學》,「心理學」一詞進而普及。 * 西元1739 年—[[大卫·休谟|大衛·休謨]]發表《[[人性論 (書)|人性論]]》,主張心靈的所有內容完全都來自感官經驗。 * 西元1781年—[[伊曼努爾·康德]]發表《[[純粹理性批判]]》,駁斥休謨的極端經驗主義,主張知識不僅僅是單純的感官經驗,區分「後驗」及「先驗」知識,前者源於感官,因此發生在感知之後,後者則是思想的屬性,獨立於經驗且先於經驗而存在。 * 西元1783 年 – Ferdinand Ueberwasser 被任命為明斯特大學的經驗心理學及邏輯學教授;四年後,他出版了教科書《明斯特大學哲學候選人實證心理學定期學習指南》,將他科學心理學相關演講也增補於書中。<ref>Schwarz, K. A., & Pfister, R.: ''Scientific psychology in the 18th century: a historical rediscovery.'' I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Nr. 11, p. 399-407.</ref> * 西元1798 年 –伊曼紐爾·康德首先提出一致個體差異的二維模型,將[[希波克拉底]]的四種氣質類型定位到情緒維度及能量激發維度中,<ref>{{cite book|year=1798|last1=Kant|first1=I.|title=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trans. Mary Gregor).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4 (VII)}}</ref>這兩個維度後來成為所有的氣質及人格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