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先天与后天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各種研究== 基因、教養及教養外的環境因素對一個人的不同面相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總體而言,這三者對一個人都有影響。有研究支持教養能對子女造成長期影響的看法,像例如Wright與Jackson在2023年的研究指出,家長能在子女人格特質之外,獨立地對子女造成長期的影響。<ref>{{cite journal |author1=Amanda J. Wright |author2=Joshua J. Jackson |title=Is parent personality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outcomes for their child? A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approach |journal=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date=6 January 2023 |doi=10.1002/icd.2395 |url=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icd.2395 |accessdate=2023-11-19}}</ref> 在相關研究中,跟父母教養相關的因素常常以「共享環境」(shared environment)表示;而其他的環境因子則常常以「非共享環境」(non-shared environment)表示;然而近期一些觀點認為,教養其實很大一部分是非共享環境因素,而這是因為父母對待不同的子女態度確實有差異所致,雖然父母常認為自己對待每個小孩都是一樣的,但小孩並不這麼認為,而研究也顯示父母對不同子女的態度確實會有差異。<ref name="Plomin">{{cite journal |author1=Robert Plomin |title=Commentary: Why are children in the same family so different? Non-shared environment three decades later |journal=Int J Epidemiol. |date=2011-06-29 |volume=40 |issue=3 |pages=582–592 |doi=10.1093/ije/dyq144 |pmid=21807643 |url=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47062/ |accessdate=2022-11-18 |archive-date=2022-11-1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18023916/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47062/ |dead-url=no }}</ref> ===遺傳對智商的影響=== ===人格特質=== 很多人常把自己行為中好的一面給歸功於父母正確的教養,像是[[胡適]]就曾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ref>《母親的教誨》,節選自胡適《四十自述》</ref>因此雖然這些[[軼事證據]]不能當成學術定論,但這也顯示父母教養對子女行為可能確實可以產生正面的影響,因此不能輕易否定教養對子女行為和人格特質的影響,也因此父母教養對子女人格特質是否有影響、有影響的話又有多少影響等,成了一個研究的重點;然而另一方面,研究傾向認為共享環境以外的因素對人格特質有更大的影響,而教養常被歸類為共享環境因素,而這也使得一些人下結論說教養不能影響人格特質;但因為教養是否可以算做共享環境因素這點有爭議、父母教養有可能其實很大一部分是非共享環境因素之故<ref name="Plomin" />,因此現階段其實並不能否定父母教養對子女[[人格特質]]的潛在影響。 [[人格特質]]常被認為可遺傳特質的一個例子,而這項特質已受到學界透過行為基因研究的方式在雙胞胎和領養兒童上進行研究。對可遺傳人格特質最著名的系統化組合是在1970年代由保羅·科斯塔(Paul Costa)跟羅伯特·R·麥克雷(Robert R. McCrae)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及華倫·諾曼(Warren Norman)跟劉易斯·戈德堡(Lewis Goldberg)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所提出的,這兩個團隊在人們於一千多個不同的人格向度進行評分後,將這些向度給簡化成五個主個向度的分組,而這個人格特質分組,就是由[[經驗開放性]]{{NoteTag|指一個人對新經驗的開放程度,經驗開放性越高,越喜歡嘗試新事物;反之經驗開放性越低,行為越保守}}、[[盡責性]]{{NoteTag|指一個人為了達成目標的自律程度,盡責性越高的人越會為了達成目標而自律;反之盡責性越低的人越隨性、也比較不會自律,行為也比較不目標導向}}、[[外向性]]、[[親和性]]{{NoteTag|指一個人的友善程度,親和性越高的人越友善,也更傾向合作;親和性越低的人更傾向批評跟質疑他人,也更傾向競爭和展現侵略行為}}跟[[神經質]]{{NoteTag|指一個人受負面情緒影響的程度,神經質越高的人越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神經質越低的人情緒越穩定}}這五個向度組成的[[五大人格特質]],而研究認為所有人的人格特質都可以以這五個人格向度來描述<ref>{{cite journal |author1=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title=Brain structure corresponds to personality |journal=ScienceDaily |date=2010-06-22}}</ref>;而正面人格特質以及諸如快樂程度等與之高度相關的指標,是精神病理學中共病性的一個鏡像;此外,組成五大人格特質的這些人格特質要素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一致的,且現在已有許多研究顯示了這些特質受遺傳影響的程度。 分開養大的同卵雙胞胎的人格特質,常常遠比隨機選定的兩個陌生人還來得更相似;此外,同卵雙胞胎也比異卵雙胞胎來得更相似;不僅如此,有血緣的兄弟姊妹彼此間人格特質的相似度,遠高過領養的兄弟姊妹。所有的這些研究都顯示,人格特質在一定程度上是遺傳的。一篇聚焦於人格特質受遺傳影響的程度(該篇論文認為人格特質大約有一半受遺傳影響)、涉及了973對雙胞胎以研究主觀幸福感受影響的論文發現說五大人格特質的遺傳模型可解釋其觀察到的現象<ref name=Weiss2008>{{cite journal |last1=Weiss|first1=A. |last2=Bates|first2=T. C. |last3=Luciano|first3=M. |title=Happiness is a personal(ity) thing: the genetics of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journal=[[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ume=19 |issue=3 |pages=205–10 |date=March 2008 |pmid=18315789 |doi=10.1111/j.1467-9280.2008.02068.x |s2cid=13081589 |url=https://www.pure.ed.ac.uk/ws/files/16424671/WEISS_A_Happiness_is_a_personality_thing_postprint.pdf |archive-url=https://ghostarchive.org/archive/20221009/https://www.pure.ed.ac.uk/ws/files/16424671/WEISS_A_Happiness_is_a_personality_thing_postprint.pdf |archive-date=2022-10-09 |url-status=live |hdl=20.500.11820/a343050c-5c67-4314-b859-09c56aa10d3b |hdl-access=free }}</ref>;然而在另一方面,這些用以檢驗遺傳程度的實驗設計也可檢驗這些特質受環境影響的程度。 領養研究也可直接地測量共享環境因素的效果,領養的兄弟姊妹因為沒有相同的父母之故,因此只共享環境,而不共享遺傳,而多數對領養兄弟姊妹的研究都顯示領養兄弟姊妹在人格特質方面的相似度不超過隨機選擇定的陌生人;換句話說,共享環境因素在成人人格特質方面的影響趨近於零,也就是教養對人格特質可能沒有什麼影響。在人格特質方面,非共享環境因素的效應往往大過共享環境因素,也就是說,一般認為家庭生活等形塑一個人一生的環境因素,其影響可能小於較難確認的非共享因素。一個可能的非共享環境是出生前的子宮環境,而成長過程中基因程序的隨機因素可能是非共享環境因素重要來源。這些研究指出,「教養」可能不是「環境」因素中的主要因素,環境跟身處的情境確實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但其影響跟我們一般對這些環境因素的反應未必相同,而這是我們都有預設的人格特質,而這預設的特質決定了我們對各種情境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之故。一個例子是一個生來外向的人,成為囚犯時,會比生來內向的人更不快樂,他們對對監禁的反應也更加負面。<ref name=PinkerBlankSlate/>{{rp|Ch 19}}行為基因的存在,也透過對異卵雙胞胎的觀察而多少得到證實,分開扶養的異卵雙胞胎,其人格特質的相似性與從小一起長大的異卵雙胞胎差不多。<ref>{{Cite news|url=https://explorable.com/nature-vs-nurture-debate|title=Nature and Nurture Debate — Genes or Environment?|first=Sarah Mae|last=Sincero|work=Explorable.com|access-date=2017-05-04|language=en|archive-date=2022-1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07110354/https://explorable.com/nature-vs-nurture-debate|dead-url=no}}</ref>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教養」可能其實不能列為共享環境因素<ref name="Plomin" />,因此共享環境因素不能顯示父母教養的影響。 除了遺傳跟父母教養外,其他的環境因素也可能對人格特質造成影響,因此不論共享或非共享,都不能把所有會影響人格特質的環境因素都視為父母教養的一部分。像例如曾有研究顯示說雖然一般而言,會選擇從軍的人,其高中時期的[[經驗開放性]]、[[親和性]]跟[[神經質]]會低於平均<ref name="JJJ">{{cite journal |author1=Joshua J Jackson |coauthors=Felix Thoemmes, Kathrin Jonkmann, Oliver Lüdtke, Ulrich Trautwein |title=Military training and personality trait development: does the military make the man, or does the man make the military? |journal=Psychol Sci . |date=2012 Mar |volume=23 |issue=3 |pages=270-7 |doi=10.1177/0956797611423545 |pmid=22275337 |accessdate=2022-11-18}}</ref>{{NoteTag|換句話說就是選擇從軍的人平均而言較保守、比較不友善但情緒也相對穩定}},也就是人格特質會影響職業選擇;但反過來環境也會影響人格特質,同樣的研究顯示,曾經從軍的人,其[[親和性]]會低於未曾從軍的人,且這差異在五年後依舊存在,即使這些人離開軍隊後就讀大學或加入職場也一樣<ref name="JJJ" />,也就是說,軍隊的環境同樣會影響人格特質。然而會影響一個人人格特質的經歷,不只是軍隊,其他的經歷也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像例如說一個人的大學主修也會反映其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也會影響大學主修<ref>{{cite journal |author1=Martin Humburg |title=The Effect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on College Major Choice : Evidence from a Dutch longitudinal youth cohort study |date=2012}}</ref>;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顯示大學主修會影響人格特質,一項研究顯示,大學生的主修會影響大三時學生的人格特質<ref>{{cite journal |author1=Xicheng Wen, Yuhui Zhao, Yucheng T. Yang, Shiwei Wang, Xinyu Cao |title=Do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Majors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Evidence From Two Chines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journal=Front. Psychol. |date=29 April 2021 |volume=12 |doi=10.3389/fpsyg.2021.641333}}</ref>,這也顯示了教養以外的環境會對人格特質造成潛在的影響。 盡管研究顯示共享環境因素對人格特質可能沒有什麼影響,父母教養以外的環境因素也確實可能對人格特質造成影響,這不表示父母的教養對親生子女或養子女及子女的未來沒有任何影響,而現階段依舊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父母的教養對親生子女及養子女的未來和一生都有重大的影響。有研究指出,養父母對養子女的教養,一樣會對養子女的將來和福祉造成影響,雖然不同狀況的養子女,會因其先天因素之故,而出現不同的侵略性和心理健康狀況,但養父母對養子女展現愛與關懷,會減少養子女的未來和福祉出現負面結果的可能;<ref name="Doubledee" />不僅如此,如上所言,由於父母對待不同子女的態度會有差異之故,因此父母教養可能很大一部分其實是非共享環境因素<ref name="Plomin" />,換句話說,不能因為共享環境因素對子女人格特質的零影響,而斷定教養不能對子女的人格特質或實際行為產生任何影響。 ===領養研究=== 如上所言,多數對領養兄弟姊妹的研究都顯示領養兄弟姊妹在人格特質方面的相似度不超過隨機選擇定的陌生人;換句話說,共享環境因素在成人人格特質方面的影響趨近於零,因此在人格特質方面,非共享環境因素的效應往往大過共享環境因素,一些學者因此斷定父母教養對子女缺乏影響;而[[茱蒂·哈里斯]]也因此在她出版的《教養的迷思》一書中,以此作為一條理據,做為其父母教養對子女人格特質並無多少影響看法的證據。然而一些近期對[[領養]]子女的研究,指出父母教養可能對領養子女一樣有影響。 除了父母教養是否能視為共享環境因素這點有疑慮之外,數份近期的研究顯示,父母教養對養子女一樣能造成影響。像例如Duoblebee在2015年的研究指出,雖然不同狀況的養子女,會因其先天因素之故,而出現不同的侵略性和心理健康狀況,但養父母對養子女展現愛與關懷,會減少養子女的未來和福祉出現負面結果的可能;<ref name="Doubledee"/>而Paine在2021年出版的研究,其結果與此類似,Paine的研究顯示,養子女的身心狀況會受收養前的因素影響,但養父母對養子女展現特別多的愛與溫暖,對養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有正面幫助。<ref name="Paine" />對羅馬尼亞後共產時代孤兒的研究也顯示,盡管相對於未曾被送進孤兒院的兒童,這些兒童各方面的發展依舊較慢,但被送交領養的孤兒,其語言、智商與社會情緒方面都出現改進,他們能出現安全[[依附]],且情緒表達能力也有所進步。<ref name="MonitoronPsychology" />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也有研究指出,在心理健康之外,養父母對養子女的將來也可能造成其他影響,像例如Oh在2018年出版的收養研究中,指出養母的教育水平對養子女的教育水平有些微的影響。<ref name="Suanna" /> ===其他研究=== 有研究顯示,基因與共享環境因素對飲食習慣都有一定的影響;在這其中,共享環境因素對零食、碳水化合物跟奶類製品的偏好的影響較大,對蔬菜、水果與蛋白質類食物的偏好的影響較小,但依舊有一定的影響;反之基因對蔬菜、水果與蛋白質類食物的偏好的影響較大;而非共享環境因素對任何食物的偏好的影響都相對微小;<ref>{{cite journal |author1=Alison Fildes |coauthors=Cornelia H M van Jaarsveld, Clare H Llewellyn, Abigail Fisher, Lucy Cooke, Jane Wardle |title=Nature and nurture in children's food preferences |journal=Am J Clin Nutr |date=2014-01-29 |volume=99 |issue=4 |pages=911-7 |doi=10.3945/ajcn.113.077867 |pmid=24477038}}</ref>換句話說,若假定教養是共享環境因素,那麼基因跟父母教養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飲食偏好。其他研究則顯示,父母的教養方式對飲食偏好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父母跟同儕的鼓勵可讓小孩嘗試新的食物,而重複曝露可減少對不喜歡的食物的抗拒。<ref>{{cite journal |author1=D Benton |title=Role of parent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ood preferences of childr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besity |journal=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volume=28 |issue=7 |pages=858-69 |doi=10.1038/sj.ijo.0802532 |pmid=15170463}}</ref> 研究也顯示家庭少於兩個支持性的家長,會增加子女出現偏差行為的可能性<ref>{{cite journal |author1=Robert A. Johnson, S. Susan Su, Dean R. Gerstein, Hee -Choon Shin & John P. Hoffmann |title=Parental influences on deviant behavior in early adolescence: A logistic response analysis of age- and gender-differentiated effects |journal=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date=june 1995 |volume=11 |pages=167–193 |url=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2221122 |doi=10.1007/BF02221122 |access-date=2021-01-09 |archive-date=2021-01-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1023853/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2221122 |dead-url=no }}</ref>;此外有證據顯示,家長的介入會減少有[[品行障礙]]子女在未來一到三年因為不良行為被逮捕的機會<ref>{{cite journal |author1=S R Woolfenden, K Williams, J Peat |title=Family and parenting interven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 and delinquency aged 10-17 |journal=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date=2001 |volume=2 |doi=10.1002/14651858.CD003015 |pmid=11406062 |url=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406062/ |access-date=2021-01-09 |archive-date=2021-01-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105131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406062/ |dead-url=no }}</ref> [[羅馬尼亞]]共產黨時代,因為[[770法令]]之故,使得出生率上升,但這也導致大量嬰兒被棄養至[[孤兒院]]。而對羅馬尼亞孤兒院兒童的研究顯示,這些兒童的[[大腦]][[白質]]與[[灰質]]都小於一般兒童。這些兒童也有許多諸如[[抽動]]、[[暴怒]]、[[偷竊]]和自我懲罰等異常行為,其智能與學業成就也較低;而被從孤兒院送交[[領養]]的兒童在語言、智商與社會情緒方面都出現改進,他們能出現安全[[依附]],且情緒表達能力也有所進步;但相對於未曾被送進孤兒院的兒童,這些兒童各方面的發展依舊較慢。<ref name="MonitoronPsychology">{{cite journal |author1=Kirsten Weir |title=The lasting impact of neglect |journal=Monitor on Psychology |date=2014-06 |volume=45 |issue=6 |page=36 |url=https://www.apa.org/monitor/2014/06/neglect |accessdate=2023-12-26}}</ref>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