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语义饱和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原理== 语义饱和的原理在于“注意力转移”,当人眼对一个字盯了一段时间后,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只注意字的某一部分,从而使这个字丧失了整体感,继而对这个字的读音和意义的记忆也会变得模糊<ref>{{cite web|title=陌生的熟悉字(三)|url=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4741|accessdate=2013-06-22|author=Fujia|publisher=科学松鼠会|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14232040/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4741|archive-date=2013-05-14|dead-url=no}}</ref>。这种大脑的行为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因为在盯着一个字太久之后,会自动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形成联想阻断。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这种饱和阻断现象均发生在字形到语义的联接过程中<ref>{{cite journal|title=汉字“字形饱和”现象的形义联接解释|author=袁杰|accessdate=2013-06-22|series=汕头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archivedate=2011|quote=本文采用快速重复启动范式(speeded repetition priming paradigm)与类别匹配任务(category matching task)直接去探究汉字饱和现象是发生在字形加工阶段,还是发生其他阶段,比如字形到语义的联接阶段(associative level)或者语义加工阶段(semantic level);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已成功地对英语中对应的现象——语义饱和(Semantic Satiation)——进行了研究,并且发现“语义饱和”现象实际上发生在字形与字义的联接过程中。}}</ref>。因此,人先会对字音感到困惑,继而失去对字义的联想能力。 日本學者二濑由理的研究指出當這些字大小相同時,識別需要的時間較長;若這些字大小不同時,只有在這些字的字體不同時才會有明顯的语义饱和出現<ref>{{Cite journal|title=Delays produced by prolonged viewing in the recognition of Kanji characters: Analysis of the "Gestaltzerfall" phenomenon.|url=http://www.jstage.jst.go.jp/article/jjpsy1926/67/3/67_3_227/_article/-char/ja/|last=Ninose|first=Yuri|last2=Gyoba|first2=Jiro|date=1996|journal=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issue=3|doi=10.4992/jjpsy.67.227|volume=67|pages=227–231|language=ja|issn=1884-1082|pmid=8981675|access-date=2022-05-06|archive-date=2022-06-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22025555/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jjpsy1926/67/3/67_3_227/_article/-char/ja}}</ref>。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