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發展 == 根據DSM-IV/DSM-IV-TR序言,DSM之所以被發展出來,一開始是由於美國二戰後退伍軍人症候群在門診上的表現,因而提供更多客觀的詞彙給精神病學研究,而將ICD-6改編為DSM-I。在DSM出版之前,精神病學家之間的溝通並不統一,尤其是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因此建立特定判準亦是為試圖使有關精神健康的研究更為容易。然而多軸系統的設立直到DSM-III才發展出來,以因應產生對於病患之更完整的圖像,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診斷。 根據DSM-IV/DSM-IV-TR序言,DSM-I的出現時字詞充滿「反應行為」(reaction),且理論根據為Adolf Meyer所主張的「精神疾患即患者人格對於心理、社會、及生物因素的反應」。而DSM-II則修飾精神疾患的描述以及增加精神疾患的診斷,然而「反應行為」觀點卻仍保留著。直到1980年DSM-III出版後試圖以客觀、中立的方式而擺脫各種病因學的理論與說法,而只著重於描述精神疾患的症狀;因此,DSM的內容並沒有反應關於[[心理病理學]](psychopathology)的議題的所有意見、比如[[情緒困境]](emotional distress)及[[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而且關於那些診斷準則與分類,也沒有完全客觀的、生物[[可驗證性]](verifiable)。如Peterson在其著作「[[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中引述Alloy(1989)的觀點,認為精神疾病的分類應該按照病源來分類,而不是將憂鬱症全部分在一科而不管病源為何,Peterson又引用Vaillant(1984)的觀點,認為就像把一堆喉嚨痛症狀全湊在一起而不管是感冒還是喉嚨炎,不是很可笑嗎?對此,DSM-IV以及TR版本不斷強調病因學的問題容易牽涉到詮釋權、研究方法以及診斷類別的廣泛性錯綜問題。而這些診斷準則以及它們被臨床醫師應用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又會隨著文化差異影響,且必須週期性地被修改以反映當代的[[社會地景]](social landscape)。又「精神違常」的觀點常隨著時間而改變,例如在1973年的精神病學表決之前,同性戀被列在DSM中,當作可診斷的精神疾病<ref>[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cgi/content/abstract/138/2/210 "The diagnostic status of homosexuality in DSM-III: a reformulation of the issues"] {{Wayback|url=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cgi/content/abstract/138/2/210 |date=20030915130720 }}, by R.L. Spitzer, Am J Psychiatry 1981; 138:210-215</ref>,直到因應社會運動以及人們對於同性戀觀念逐漸改變才去[[汙名化]]。 從DSM-IV的發展開始,先回顧過去的文獻資料,然而由於許多文獻不是過期的觀念、就是資料不足,故文獻回顧的作用並不大。而DSM-IV工作小組則又系統性地檢驗各理論以及其它實驗室數據,而若有大量數據顯示診斷準需變更,則診斷準則的陳述又比DSM過去版本更為簡潔;然而被認為是「應該刪除的疾患」卻發現過去文獻具有相當高的[[信度]](reliability)者則列在DSM-IV準則之相關議題、或列入附錄中做為以後研究之參考(如女性經前不悅症)。除此之外,在過往DSM-III-R版無法診斷或未註明之疾患經由重新重新調查後,若是已被ICD-10納入者則優先納入考慮DSM-IV,次之則是有最新大量的研究數據顯示其一致性高者、最後才將DSM-III-R版本無法診斷的疾患列入DSM-IV之「其它未註明之疾患」以做為後續研究用。最後進行田野試用,分別在不同國家、社會文化背景進行調查,直到確認該診斷準在不同背景具有一致性便正式納入DSM-IV正式版本。DSM-IV-TR則又修改一些診斷實用性遭質疑的疾患:如{{Link-en|急性壓力症候群|Acute stress disorder}}(Acute Stress Disorder,簡稱ASD)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在DSM-IV僅在於ASD事發後三個月便可改診斷為PTSD,而在TR版則於ASD上又增加「三個月內必須出現解離性行為」以便跟PTSD「或重複出現解離性行為」區別開來。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