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积极分裂理论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东布罗夫斯基理论== 卡齐米日·东布罗夫斯基 (1902–1980),是一个[[波兰]]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他终其一生的临床及学术工作,发展了积极分裂理论(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该理论是对{{le|个人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的全新诠释。{{citation needed|date=November 2010}} 东布罗夫斯基的个人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了以下主要论点: * 人格并非是被谁所给予的、普世的特质,它必须由个人建立、成型,并反映他自己的独特个性。(人格成型(personality shaping)) * 人格的发展是发展潜质(OE,=过度激动(overexcitability)以及自律因素(autonomous factor))运作的结果。并非每个人都有足够的DP来建立独特的人格。 * 人群中的发展潜质(DP)区别可用[[正态分布]]曲线表示。东布罗夫斯基使用了多层次方法来描述人群中观察到的发展层次的连续。 * 发展潜质(developmental potential)导致危机,其特点是强烈的焦虑、忧郁——会导致分裂的精神性神经病。 * 人格为了得到发展,基于人的本能和周遭社会影响的「原初整合(initial integrations)」必须经历分裂——东布罗夫斯基称这个过程为「积极分裂(Positive Disintegration)」 * 个人价值观层次的发展——情绪波动——在发展个人的人格和自主中不可或缺。亦即,与绝大多数心理学理论相反,在他的理论中情绪发挥了很大作用。 * 情绪波动导致个人建立他自己的人格理念,这是当事人自主设定的标准,是其个人发展的目标。 * 个人必须检验他自身的本质,并基于自己的人格理念,最终选择彰显其本质中更高层次的、更富自我个性的方面,抑制那些较低层次的、缺乏自我个性的方面。 * 个人发展中,自我教育、自我心理治疗不可或缺。 ===发展中的因素=== 东布罗夫斯基发现,许多人终其一生皆处于名曰「初始或原初整合("primary or primitive integration")」的状态,他们的行为主要依据对自身生物本能(「第一因素」)的遵循以及/或者对社会习俗(「第二因素」)的盲从、固执遵守。他称这为「层次一:原初整合(initial integration Level I)」。东布罗夫斯基发现,在此层次,人并不真正地自主表达自我个性。人在第一层次表达的自我,都受到了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束缚。 第一因素将人的精力、才智导向对利己的目标的追求,这些目标反映了人的动物本能和生物自我——它主要致力于人的生存和自我进步。聪明才智往往被用于反社会或自私自利的方面。例如,许多罪犯(在第一层级)就展现了这类自私行为。他们损人利己。 第二因素——社会环境(milieu)和[[朋輩壓力|趋同心理压力]]([[:en:peer pressure|peer pressure]])——鼓励对生活的同质化思考、阻止独特思想和表达,因而压制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第二因素是价值和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因此也是道德的具体表现。社会力量塑造人们的期望。人的行为举止和才智被引导至遵循和支持现有社会环境的形式。例如:「俺妈跟俺说俺们应该经常注意自家草坪拾掇得怎么样了,因为俺们想让别人路过俺家门口时对俺们有个好印象」。由于道德源自外部社会背景,只要社会拥有合乎伦理的规范,为第二因素所影响的人们就会表现得合乎伦理。可是,如果一个社会、宗教团体、政府机构腐朽了——例如在纳粹德国时代——受第二因素强烈影响的人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没有个人思考验证的[[社会化]]不过把人变成只会生搬硬套的机器([[卡尔·路德维希·冯·贝塔郎非]]所描述的"robopath")。个人的反应不是个性的,而是基于社会习惯(「我在葬礼上哭而在婚礼上笑——因为别人也这么做」)。东布罗夫斯基认为,自身行动动机主要由第二因素所引发的人,在总人口里占绝大多数。 东布罗夫斯基觉得我们的社会主要由这两个低层次因素所影响,可被描述为运作于层次一。例如,我们对公司成功的看重(<!-- 「是狼就要互相撕咬」论,-->-{zh-hans:「狗豨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zh-hant:「狗豨猶有鬥,惡有士而無鬥矣?」;}-《墨子.耕柱》)意味着[[首席执行官|CEO]]们的运作基于层次一的第一因素——他们将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牺牲他人而换取自己公司的更大成功。同样,我们的教育、政治、公司、媒体系统也在自我宣传,不鼓励真正的个人思考或自主意识——这就是第二因素。有时社会化评判标准也能这样用:「我是超速了没错,可大家不都这么干嗎」。或者士兵会辩解他的行为不过是在「执行军令」。这样,这个外部价值系统成了个人逃脱任何个人责任的工具。 东布罗夫斯基也描述了展现了不同行为的一群人:他们发展了自己的个性。他们脱离了对生活的不假思索地、机械地、社会化地思考(东布罗夫斯基称其为「消极适应」),进入并通过了一系列的个人分裂。东布罗夫斯基把这些分裂看作人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元素。危机挑战了我们的现有状态([[:en:status quo|status quo]]),导致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我们的思考、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理念……如果发展持续下去,人就不断发展个性化的、有意识的、仔细检验过的、有层次之分的价值观(称其为「积极适应」)。现在,人开始用这有层次之分的价值观来评判世间万物,而在我们心中,层次更高的价值开始引导我们的行为(不再基于外部社会规范了)。这些更高层次的、个性化了的价值观展现了最终所实现的再次整合的特征,反映了个人的自主,对东布罗夫斯基来说,这意味着人真正人格的出现。在这一层次,每个人都有他对于「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的个性化看法,并将它努力实现。这一层次意味着个人强烈追求解决问题和创造力。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被用于追求更高个性化价值的实现,用于展望生活和世界能变成什么样、应该变成什么样。人通过行动、艺术、社会改变等来富有活力地表现自身的「新」的自主人格。 ===发展潜质=== 展现出强烈的发展潜质(developmental potential ("DP"))的人往往会发展自己的人格。发展潜质代表着基因特质的集合,它通过和环境互相作用得到表达,并对环境产生影响。发展潜质中包含许多因素,不过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过度激动(OE)、特殊能力及聪明才智、还有对自主成长的强烈需要,东布罗夫斯基把这一特点称之为「第三因素」。 '''''过度激动''''' 发展潜质最显著的方面就是过度激动。这是神经感官活跃所导致的生理学刺激增强所致。过度激动越强,人每天的生活就经历得越激烈。东布罗夫斯基把过度激动归纳为五类:精神活动的、感官的、想象的、智力的、感情的。这些过度激动——特别是后三种——通常会导致一个人更深刻地感受日常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悲喜的极致。东布罗夫斯基在研究一些人的案例时发现高度的过度激动是他们个人发展和生活体验中的关键部分。他们被自身的价值观、自身感情的过度激动所引导、驱使、指示。加上想象的过度激动和感情的过度激动,这些人有力地认识着世界。<ref>Dąbrowski 1972, p. 6</ref> 尽管过渡激动基于神经系统,但通过对那些反映了「新出现的自为的自我」的发展结构的说明,能在心理学中把过度激动描述出来。这些概念中最重要的是活力(dynamism):亦即控制了人的行为及其发展的生物或精神力。<ref>Dąbrowski 1972, p. 294</ref>在之后更高级的发展中,活力(dynamism)越来越多地反映了朝向自为的运动。 '''''能力和才智''''' 发展潜质的第二方面是特殊能力及聪明才智。它们趋向于为人的发展层次服务。如前概述,处于较低层次的人会将他们的才智用于利己的目标,或是用于爬到社会或公司中更高的位置上去。在更高层次上,特殊才智和能力变成了尤为重要的力量,因为它们受到人自身对价值的层次之分的引导,而被用于展现、追求「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以及「社会应有之状态」。 '''''第三因素''''' 发展潜质的第三方面被简单称作「第三因素」,它是人对个人发展和自为状态的追求。第三因素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将人的才智和创造力应用于自我表达,而且为人追求至臻、尝试去设想和实现超越人的当下限度的目标,提供了动机。东布罗夫斯基明显将第三因素与[[自由意志]]去分开来。他觉得自由意志这个词在清楚表达被他称作「第三因素」的这种动机上,尚且力有不逮。例如,一个人能够表现出自由意志,却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表现得兴味索然。第三因素特别表述了这样一种动机——一种人期望成为自己的动机。这种动机往往如此强烈,以至于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发现人「需要」去发展自己,即便这会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这种「我要成为我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当它是「不惜一切代价的」、被称作是自我发展的强烈驱动力的时候)超越了通常被称作「自由意志」的概念。 即便有外在社会或家庭因素阻碍,一个发展潜质足够高的人''通常都会''产生分裂;即便是在有有益因素存在的环境中,一个发展潜质低的人也''通常不会''发生分裂(或者积极的人格发展)。 这种认为「某些人有天生的发展潜质,这种潜质由「更高敏感性/过度焦虑」(相当于发展潜质的第一方面)以及相对应的「发展和群体不同的个人差异/自为品质」的趋势(相当于发展潜质的第二方面)所决定」的想法,是由Elaine Aron在过去独立提出的(参见高感性的人([[高度敏感者]]))<ref>{{cite journal|last=Aron |first=E. N. |url=http://www.junginstitute.org/pdf_files/JungV8N2p11-44.pdf |title=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Jungs Concept of Sensitiveness |journal=Journal of Jungian Theory and Practice |volume=8 |year=2006 |issue= |pages=11–43 |quote=Sensitive persons can certainly have mood disorders, but should not be mistaken for being chronically depressed only because of a pessimistic view of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or of their own abilities (a pessimism which may well be accurate, as in the case of depressive realism). Likewise they do not have an anxiety disorder merely because they worry more than the nonsensitive, and they do not have a personality disorder (avoidant, dependent, obsessive-compulsive, etc.) merely because their unusualness has been present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s an impediment to the cheerful, resilient functioning expected of most people most of the time.... They cannot shut out the world’s achingly subtle, fleeting beauty or its inexplicable cruelty and suffering. They must find their own meaning in it. 翻译:高感性的人显然可能有情感障碍,不过不应误解他们只是因为对世界未来或者自身能力的悲观看法而长期感到压抑(不过说他们悲观主义到可能是确切的,正如压抑的现实主义一词所说的情况)。同样的,他们并没有焦虑症,不过是因为他们比那些感觉迟钝的人焦虑得多一些,他们也没有人格障碍(逃避、依赖、强迫妄想等等),不过是因为他们的不同寻常之处,究其一生,不过阻碍了他们像大多数人那样在大多数时间里变得欢乐和愉快……他们没法把世界疼痛的细微之处、短暂的美好、难以名状的残酷和苦难排除出自己的脑海,他们必须在这之中找到自己的意义。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117225340/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490.9371&rep=rep1&type |archivedate=2016-01-17 }}</ref>(不过需要说明,Aron的处理方法和东布罗夫斯基的显然不同)。 ====喜忧参半的祝福?==== 东布罗夫斯基把过度焦虑称作「悲剧性的礼物/天赋」,以表明有强烈过度焦虑的人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轻松。正如经历大高潮的潜能也是经历大低谷的潜能,有表现强烈创造力的潜能的人往往在心中经历过许多冲突,有许多[[压力 (医学)|坏掉的地方]]。这种应激即是内心冲突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其发展,既出现在人的心中也表现在人的社会交往上。在这种应激严重的情况下,有发生[[自杀]]的危险。这些人常常经历的孤独加深了他们[[自我伤害|自残]]的危险。 东布罗夫斯基提倡了自我精神疗法:告诉人有关过度焦虑和分裂过程的知识,以给他足够的知识储备去了解自己强烈的感情和需求。东布罗夫斯基建议我们应帮助人们,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发展和找到他们自己的解释。有高发展潜质的儿童和成人必须找到他们自己该走的路,这往往需要付出不被他们的社会上的同辈人、甚至是家庭所接纳的代价。自我精神疗法的核心在于了解,没人能告诉任何其他的人「正确」的路在哪里。每个人必须自己找到自己的路。正如[[约瑟夫·坎伯]]描述[[圣杯|寻找圣杯]]中的骑士时所说的那样:你若看到森林里有一条路,切不可跟随那条路。它能把某个其他人带向圣杯,却不能把你带向圣杯,因为那不是你的路。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