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社会心理学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发展历史 == === 产生阶段 === 1895-1934年是社会心理学的产生阶段。一般认为,具备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末。1895年,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link-en|诺曼·特里普莱特|Norman Triplett|诺曼·特里普莱特}}教授所进行的首场社会心理学[[实验]]标志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开始<ref name="PKU"/>{{Rp|13}}<ref>{{Cite journal |title=The dynamogenic factors in pacemaking and competition |author=Norman Triplett |url=https://www.jstor.org/stable/1412188 |journal=[[美国心理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issue=4 |doi=10.2307/1412188 |year=1898 |volume=9 |page=507–533 |language=en |jstor=1412188 |author-link=Norman Triplett |access-date=2021-07-22 |archive-date=2021-12-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11010705/https://www.jstor.org/stable/1412188 |dead-url=no }}</ref>。1908年,由[[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由美国心理学家{{link-en|李·罗斯|Lee Ross|李·罗斯}}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标志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正式建立。1924年,在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证明了实验是理解个体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之后,人们开始真正注意到社会心理学<ref name="PKU"/>{{Rp|14}}。 在[[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建立并发展最为迅速的学派时期前期{{NoteTag|1=约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观念存在于此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心理学流派中<ref name="PKU"/>{{Rp|10}}。 ==== 精神分析 ==== {{See|精神分析学}} 约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只关注个体的内部因素{{NoteTag|1=如:[[力比多|性因素]]和[[无意识]]等。}}对个体心理特质的影响<ref>{{Cite book |title=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hortintroductio0000milt_2edi |last=Milton |first=Jane |publisher=SAGE Publications Ltd. |year=2011 |isbn=978-0857020598 |pages=[https://archive.org/details/shortintroductio0000milt_2edi/page/27 27] |language=en}}</ref>。20世纪30年代以后,后弗洛伊德主义者{{NoteTag|1=即[[#新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学派]]。}}开始更为关注[[意识]]和[[#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特质{{NoteTag|1=如:[[#自我|自我]]和[[人格]]等。}}的影响<ref name="PKU"/>{{Rp|10-11}}<ref name="BNU">{{Cite book |title=普通心理学 |publishe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year=2019 |isbn=978-7-303-23687-9 |language=zh-cn}}</ref>{{Rp|30-34}}。 ===== 古典精神分析 ===== 约1889年,[[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NoteTag|1=即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其将个体心理特质的发展归因于内部因素{{NoteTag|1=主要是[[力比多]]和[[无意识]]。}}的影响,并忽视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此时个体心理特质的发展被看作是一个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体系<ref name="PKU"/>{{Rp|10}}。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继承并发展了古典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无意识]]理论。其将无意识分为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更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古典精神分析学派逐渐向新精神分析学派过渡<ref name="PKU"/>{{Rp|10}}。 ===== 新精神分析 ===== 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包含一种社会文化学派,其观点明确指出了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特质{{NoteTag|1=如:人格。}}发展的影响。支持者主要有以下三人:<ref name="PKU"/>{{Rp|10-11}} * [[德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决定了人格的发展趋势; *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认为:社会影响对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应该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待人格的发展过程; * 美国心理学家{{link-en|阿布拉姆·卡迪纳|Abram Kardiner|阿布拉姆·卡迪纳}}认为:社会文化的变化为检验和发展人格理论提供了支持,应该用文化材料来说明人格的发展过程。 ==== 行为主义 ==== {{See|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并单纯地受外部环境所影响,并认为正负强化{{NoteTag|1=即奖励和惩罚。}}比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有效<ref name="PKU"/>{{Rp|11}}<ref name="BNU"/>{{Rp|27}}<ref>{{Cite book |url=http://www.behavior.org/item.php?id=154 |title=Radical Behaviorism: The Philosophy and the Science |last=Chiesa |first=Mecca |publisher=Authors Cooperative, Inc. |year=1994 |isbn=978-0962331145 |pages=1–241 |language=en |access-date=2021-07-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904195958/http://www.behavior.org/item.php?id=154 |archive-date=2017-09-04}}</ref><ref>{{Cite journal |title=None of the As in ABA stand for autism: Dispelling the myths |author=Karola Dillenburger |url=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668250902845244 |journal=Journ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issue=2 |doi=10.1080/13668250902845244 |others=Mickey Keenan |year=2009 |volume=34 |page=193–195 |language=en |pmid=19404840 |access-date=2021-07-22 |archive-date=2021-12-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11010719/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668250902845244 |dead-url=no }}</ref>。 在20世纪5、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ref name="PKU"/>{{Rp|12}}<ref>{{Cite journal |title=Mind and machine: et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uthor=Norm Friesen |url=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146-009-0264-8 |journal=AI & SOCIETY |doi=10.1007/s00146-009-0264-8 |year=2010 |volume=25 |page=83-92 |language=en |access-date=2021-07-22 |archive-date=2021-12-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11010720/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46-009-0264-8 |dead-url=no }}</ref><ref>{{Cite book |title=The Dream Machine: J.C.R. Licklider and the Revolution That Made Computing Personal |last=Waldrop |first=M. Mitchell |publisher=Penguin Books |year=2002 |isbn=978-0142001356 |pages=139-140 |language=en}}</ref>。 ==== 人本主义 ==== {{See|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和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借鉴[[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所创立的心理学流派。其认为个体都是单独存在的,强调个体内部因素的整体性,而不重视个体的社会性<ref name="PKU"/>{{Rp|12}}<ref name="BNU"/>{{Rp|30-34}}。 === 初步发展阶段 === 1935-1945年是社会心理学的初步发展阶段。此时期发生的[[大萧条|1929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切身体会到了社会因素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ref name="PKU"/>{{Rp|14}}。 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起了一个专门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组织——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协会。与此同时,[[种族主义]]在德国的兴起也使心理学家开始从社会层面去研究个体行为。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应该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NoteTag|1=即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相结合,同时分析二者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这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了一条以研究相互作用的新思路<ref name="PKU"/>{{Rp|14}}<ref name="Sewell"/>。 === 初步繁荣阶段 === 1946-1969年是社会心理学的初步繁荣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心理学家从[[欧洲]]移居至美国,这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格式塔心理学]]“重视[[认知|认知过程]]对个体社会行为的作用”的思想,开始关注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ref name="PKU"/>{{Rp|14-15}}。 1950年,德国社会学家[[狄奧多·阿多諾|狄奥多·阿多诺]]发现德国[[反犹太主义|反犹太情绪]]的产生是受当地人的{{link-en|权威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权威人格}}所影响。1961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所开展的对[[#从众、顺从和服从|服从行为]]进行研究的[[米尔格拉姆实验]]和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所提出的[[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标志了社会心理学的繁荣<ref name="PKU"/>{{Rp|14}}。 === 危机阶段 === 20世纪7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的危机阶段。尽管此时期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迅速,但有许多问题依然无法被解决——此时期实验社会心理学盛行,而其结果却不能很好地解释个体的行为{{NoteTag|1=如:[[性别平等|女性问题]]和[[美国种族主义|美国种族问题]]等。}}。部分心理学家对这些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产生了怀疑并进行反省<ref name="PKU"/>{{Rp|15}}<ref>{{Cite journal |title=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 |author=Kenneth J Gergen |url=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h0034436 |journal=[[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issue=2 |doi=10.1037/h0034436 |year=1973 |volume=26 |page=309–320 |language=en |author-link=肯尼斯·格根 |access-date=2021-07-22 |archive-date=2021-12-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11010722/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h0034436 |dead-url=no }}</ref>。 但很快心理学家便开始将[[生态效度]]作为衡量实验效度的主要部分,并发现在实验设计足够完备的情况下,基于行为指标进行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实验所得到的结果依然能够解释个体的行为规律。为了提高生态效度,[[參與觀察法|参与观察]]和[[现场研究法|现场研究]]这两种方法成为了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ref name="PKU"/>{{Rp|15}}<ref>{{Cite web |title=Social Psychology: Definition, History, Methods, Applications - IResearchNet |url=http://psychology.iresearchnet.com/social-psychology/ |access-date=2021-07-22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21-04-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16075749/http://psychology.iresearchnet.com/social-psychology/ |dead-url=no }}</ref>。 === 繁荣阶段 ===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社会心理学的繁荣阶段。此时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并更贴近现实生活,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所有和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NoteTag|1=如:性别、环境、政治、犯罪、司法、市场、消费、营销和健康等。}},社会心理学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ref name="PKU"/>{{Rp|15}}<ref>{{Cite journal |title=The Self-Concept |author=Viktor Gecas |url=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so.08.080182.000245 |year=1982 |journal=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doi=10.1146/annurev.so.08.080182.000245 |volume=8 |page=1–33 |issn=0360-0572 |jstor=2945986 |access-date=2021-03-04 |archive-date=2021-12-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11012212/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so.08.080182.000245 |dead-url=no }}</ref><ref>{{Cite book |title=Social Psychology |last=Kassin |first=Saul |publisher=Wadsworth Publishing |year=2017 |isbn=978-1-305-58022-0 |language=en}}</ref>。 与此同时,整合了[[生物学]]和心理学观点的[[社会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使社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社会行为和情绪行为等的生物([[神经系统|神经]])基础和心理基础。现代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ref name="PKU"/>{{Rp|15-16}}。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