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現實治療法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發展== 令威廉葛拉瑟對精神分析學感到最無力的時候,是他從事青年人的邊緣工作<ref name="bbb"></ref><ref name="ccc"></ref><ref name="ddd">Kottler. J. A. (2003). Theory in Counseling and Therapy. USA: Allyn and Bacon</ref>,由於[[佛洛依德]]強調心理病是因為過去的經驗及於六歲前部分需求未能滿足所引致,因此,他認為人是無需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故此,當威廉葛拉瑟處理年輕人問題時,年輕人往往會以不是自己的責任為藉口,逃避改變自己的行為。結果他提出現實治療法這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並且首先在[[學校]]裡推行<ref name="eee">Glasser, W. (1969). Schools without Failure. New York: Harper & Row.</ref>。到了1970年後期,威廉葛拉瑟受到William T. Powers的影響,在現實治療法中加入[[控制理論 (心理治療)|控制理論]]<ref name="fff">Cockrum, J. (1989). Realuty Therapy: Interview with Dr. William Glasser, Psychology, A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26(1), 13-16</ref>,用以解釋人的行為是受到內在[[知覺]]所控制,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現實治療法因此形成系統法的[[理論]]。其後威廉葛拉瑟在妻子的協助下,編著新書《控制理論在現實治療的實踐:個案研究》,將現實治療法推廣至青少年、[[亂倫]]受害者、[[囚犯]]等人士<ref name="fff"></ref><ref name="ggg">Glasser, W. (1984). Reality therapy. In R. Corsini (ed.). Current psychothérapies. (3rd ed.). (pp. 320-353). Itasca, IL : F.E. Peacock</ref><ref name="hhh">Corey, G. (199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4<sup>th</sup>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ref>。1998年,威廉葛拉瑟將控制理論易名為[[選擇理論]]<ref name="iii">周庭芳. (2000). 從「控制理論」到「選擇理論」。諮商與輔導,172,p25-28</ref>,因為選擇理論更能表達正向積極的感覺,自此現實治療成為心理治療中效果卓著的一種療法<ref name="bbb"></ref>。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