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女性主義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
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歷史 == {{Main|女性主義歷史}} 女性主義运动在西方主流社會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十七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国家,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给她或她的孩子。如英国基督教会礼仪认为:“女人的意志应服从男子,男子是她的主人,也就是说,女人不能按她自己的意志生活,离开了男人,她既做不了任何事而且也干不成任何事。男人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她应把男人当做主人来侍奉,她应畏惧男人,服从和臣属于男人。”<ref>[http://www.singtaonet.com/sex/200606/t20060608_251878.html 【性歧视】古罗马男子享有法定的杀妻权]</ref> 以現代的[[哲学]]與[[社會運動]]的觀點來看,女性主義的通常以18世紀的[[啟蒙時代]]思想家為起源。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權辯護]]》是19世紀之前少數幾篇可以稱得上是女性主義的著作之一。沃斯通克拉夫特將女性比喻為高貴、社會精英、嬌生慣養、脆弱以及有知識與道德怠惰的危險,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對於這樣的情況都有責任,並且認為女性擁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權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這並不是說更早以前就不存在着其他關於兩性平等的著作。比如說,神祕哲學家-{[[阿格里帕·冯·内特斯海姆|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在1529年所著的《關於女性之高貴卓越的演說》({{lang|en|''The Declamation on the Nobility and Preeminence of the Female Sex''}})。 女性主義在19世紀漸漸轉變為組織性的[[社會運動]],因為當時人們越來越相信女性在一個以男性中心的社會中受到不平等對待(請見[[父權]]條目)。女性主義運動根源於西方的進步主義,尤其是19世紀的改革運動中。組織性運動的時間是起於1848年[[伊利莎白·凱迪·斯坦頓]]和[[貴格會]]組織成員在[[紐約州]]{{link-en|塞內卡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開的第一次女性主義大會[[塞內卡瀑布會議]]<ref>{{cite book |author = 李晓广 |title=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公正 |date=2012年1月 |location = 南京 |publisher=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 978-7-305-09460-6 |pages=7-10 |accessdate=2015-07-14}}</ref>。 [[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婦女參政權]]運動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會制度裡的[[性別歧視主義|性別歧視]],並且成立了[[婦女社會政治聯盟]]({{lang|en|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ref>{{cite book |author=斯波德 |title=世界通史 公元前10000年-公元2009年 第4版|date=2013年9月 |location = 济南 |publisher=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 =978-7-5474-0627-4 |pages=578-579 |accessdate = 2015-07-14}}</ref>。在許多成員微罪遭捕,然後因為《[[貓捉老鼠法|貓捉老鼠法案]]》而重複進出監牢數次後,她們進行[[絕食]][[抗議]]。其結果的[[強制餵食]]讓這些成員病得很嚴重,使得當時法律體制的殘暴受到社會關注,也因此助長了她們的目的。 早期的女性主義者與最初的女性主義運動通常被稱為'''[[第一波女性主義]]'''({{lang|en|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後的女性主義被稱為'''[[第二波女性主義]]'''({{lang|en|the second-wave}})。也有所謂的'''[[第三波女性主義]]''',但是女性主義者之間對於其存在必要性、貢獻與概念意見不一。這三個「波」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就像海浪般,一個接一個永不間斷,後來者運用了前行者的貢獻與資源。現代女性主義有個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出版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lang|en|''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1935年)一書。她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也是[[美國]]女性主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le|貝拉·艾布札格|Bella Abzug}}所就讀的大學。在米德的書中報告說,查恩布里(Tchambuli)部落中的女性擁有支配地位,卻沒有造成任何問題。這本書使得艾布札格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相信,歐洲對於[[男性气质|男性氣質]]({{lang|en|masculinity}})與[[女性氣質]]({{lang|en|femininity}})的觀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並非無可抹滅的天性。 以上三波女性主義又稱三個階段女性主義,其在1960年代後演變如下: '''第一階段'''屬於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開始的反對選美的運動。在這一階段,女性主義批判女性的異化與時尚美女情結。西方女性主義運動就是從反對選美開始的。在1968年,美國女性運動的活躍分子在遊行時為一頭羊加冕,並設置了自由垃圾筒,將[[乳罩]]、[[腹帶]]、{{le|緊身褡|Corsetry}}、[[假睫毛]]一類的東西扔進垃圾筒,以表明她們的態度。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女性主义运动肇始于晚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解放运动,像是1898年中國的[[百日维新]],呼吁女性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新儒家性别隔离中解放。<ref>{{Cite book |author=Ko, Dorothy,JaHyun K. Haboush, and Joan R. Piggott. |title=Women and Confucian Cultures in Premodern China, Korea, and Japan. |year=2003|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9780520231382}}</ref><ref>{{Cite book|author=Ma, Yuxin|title=Women Journalists and Feminism in China. |year=2010|publisher=Cambria Press|isbn=978-1604976601}}</ref>在當時的女性主義運動中,[[選美活動|選美]]被視為女性屈從地位的一個組成部分,女性對容貌美和身體美的追求被視為女性主體的客體化,其中包含著對女性的歧視。女性主義運動反對選美,就是覺得它貶低女性,將女性變成沒有靈魂的性物件。女性主義運動反對選美,就是要抵制女性必須遵從的規則和某些女性身體標準。女性主義深惡痛絕地指出,女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在進行一場持續不斷的選美:為男性打扮自己,美容瘦身,深恐自己的相貌和身材達不到男性的審美標準。 '''第二階段'''是從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這個階段,女性主義者對美的看法又加深了一步。她們把美和性別、種族、階級這些因素並列在一起,主張不同的身體、膚色、個頭、體重都可以被認可。美也可能從正面的接受。這被稱為在容貌和美的問題上的民主化改革時期,這是第二個階段。 '''第三階段'''開展了關於美貌的論爭({{lang|en|beauty debate}}):女性主義應當贊成[[美]]還是反對美?贊成[[麥當娜]]還是反對麥當娜?贊成[[美容]]手術還是反對美容手術?美的民主化系統被提出,即由每個人自己來決定自己在美貌問題上的選擇。<ref>{{Cite news|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52|title=女性主義的終極成就,是解放男性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last=NakedApe|date=2014-10-16|newspaper=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accessdate=2017-03-04|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17-03-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5040652/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52|dead-url=no}}</ref>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中文中的两种译法。女性主义是跟男女分工等值,[[婦女權利|妇女权益]]相联系的。 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追求的目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两性平等 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權运动]]”。 # 两性平权 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人们认为,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最早也起源于[[美国]]。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同工同酬|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人们在父权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女性主义者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寿终平权,彻底消除女性受歧视剥削压迫乃至误对(abusement)的坏状况。 # 两性同格 提议女性自尊自省自爱自觉自理自治,要求男性辅助女性摆脱蒙昧和压制,走向等位同格。 '''[[第四波女性主義|第四波女性主义]]'''始于2012年左右,其专注于[[婦女權利|妇女赋权]],性别架构的[[多元交織性|多元交织性]]和网络媒介的使用,[[社群媒體|社群媒体]]被认为是此次运动的主要发展渠道。<ref>{{Cite web|last=Grady|first=Constance|date=2018-08-20|title=The waves of feminism, and why people keep fighting over them, explained|url=https://www.vox.com/2018/3/20/16955588/feminism-waves-explained-first-second-third-fourth|url-status=no|access-date=2023-03-08|language=en|archive-date=2019-04-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05172242/https://www.vox.com/2018/3/20/16955588/feminism-waves-explained-first-second-third-fourth}}</ref>根据Kira Cochrane,第四波女性主义是“由技术定义的”。<ref>{{Cite book |author=Cochrane, Kira. |title=All the Rebel Women: The rise of the fourth wave of feminism. |year=2013|publisher= Guardian Books}}</ref> 第四波女性主义关注的问题包括在社交媒体中的性骚扰,身体羞辱,性别歧视图像等等。此外[[基進女性主義]]等流派亦在第四波女性主义找到了重新發展的根基,並傳到[[東亞]]等非西方地區。
摘要:
请注意,您对Positive WiKi的所有贡献都可能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参阅
Positive WiKi:版权
的细节)。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